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

產前最適合的運動是?

等待生產的心情很矛盾,既緊張又從容。

看電視、散步、吃飯、開車、睡覺前、洗澡、刷牙上廁所,

每個行動之間的片刻空檔,總會胡思亂想,

就突然感到緊張,我想像過寶寶要出生時的各種情況,

例如妻會痛地大吼大叫、慌亂中穿錯鞋子、或忘了帶照相機到醫院,

比較莫名奇妙的想法是,淋浴時寶寶就掉在浴缸裡、或上廁所時掉馬桶裡,

還有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憂慮,包括下樓梯時妻會踩空摔倒、倒車時壓倒妻。

有次妻在客廳裡走路踢到沙發差點跌倒壓到肚子,還好身手俐落撐住身體。

如果寶寶因此跌倒而出生,還頗有荒謬劇的喜感。

偶爾盯著妻突出的腰肚,我實在看不出有個生命在她的身體裡,

卻有「妻只是變胖」的錯覺(不過不能因此叫她「大肚婆」,切忌!) ,

好像寶寶似乎會永遠會留在妻的肚子裡不會出來,這時就感覺從容。

矛盾心情跟產檢的步調和醫生自信滿滿的建議有關。

產檢過程內容每次都差不多,包括驗尿、測量體重和胎兒位置,

以及大約一個小時的漫長等待(我們老是覺得醫生都趁這時吃午餐)。

好幾次產檢等到肚子餓、想打瞌睡又不敢,

這兩件事會讓人心情不太好,而且讓孕婦生氣的老公下場通常不太好,

所以我們都吃過午餐再去看診,妻乾脆把產檢當作午睡時間。

久而久之我們對產檢變得不在乎、沒有過多的期待。

檢查時總是遲到的醫生,說話的速度也慢,而且愛說冷笑話,

開的處方籤只有一種:食物!

每次產檢給的建議除了 Good! you're fine,就是 Eat more。

我們一致認定這個慢郎中神經大條!

雖然不是很認同他那種輕鬆的態度,但不可否認我們的焦慮因此大為減低,

原本擔心沒有嚴格遵守華人社會中傳統的營養和胎教條目,

聽從醫生建議後,漸漸不理會那些婆婆媽媽的、所謂過來人的教訓,

咖啡還是天天喝,運動不怎麼做。

醫生認為孕婦應該採取吃了就睡、睡醒再吃的生活作息,

因為對媽媽來說,寶寶就像流氓,不斷勒索媽媽的營養,

為了對付需索無度的飢餓土匪,只好拼命賺取額外的營養;

當問到產前是否需要多走路、走樓梯當作運動?

NO!醫生否定這個觀念,他說最好的運動是「吃」!

這個建議真是太酷了,給我們大啖美食而不必流汗的藉口,

所以不要怪我們只去過兩次體育館,因為醫生說不必去。

現在離預產期不到一個禮拜了!

氣氛依舊歡愉,岳母加入後更為熱鬧(她遠從臺灣飛來幫忙作月子),

但神經卻越來越緊繃,除了睡不好以外,

妻一喊肚子痛,我就想要換個衣服,抓起待產包衝去醫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